有“位”更要有為大連助推發展方式轉變
——2013.04.11
2011年5月31日遼寧電視臺《新聞串串燒》播發
記者 孫建
在很多人眼里,遼東半島有著一顆璀璨的明珠,那就是大連。展望“十二五”,大連提出要加快城市轉型發展,努力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目標。眼下,在大連傳統產業的工廠車間里,到處都彌漫著從制造向創造轉變的澎湃熱潮。
在機床行業,哪怕是再先進的國家,機床生產也很難采用流水線作業。而在大連機床集團,通過對產品結構的優化調整和對制造模式轉變的推進,已經可以像造汽車一樣來生產機床:不管是床體和底座的打磨運輸,還是各道工序的組裝調試,工人們用不著來回奔波,只要輕輕地按動按鈕,全套55道的操作工序就能有條不紊地進行。大連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裁馬俊慶說:“原來,機床對生產工人的成產技能要求比較高,一般需要培訓3到4年才能勝任相關裝備方面的工作,通過技術改造,現在我們的個別工序培養2到3個月就能勝任上崗,整個生產能力較之原來人均生產能力提高4到5倍。”生產效率提高了,生產成本降低了,產品精度提高了,大連機床集團的訂單和產量也實現了快速增長。“現在的產量由原來的每個月500臺提高到2000臺,每6分鐘出一臺數控機床。今年頭4個月的訂單較去年同期,提高了20%以上,產量增長了96%”,馬俊慶說。
今年5月28日,瓦房店軸承集團重大技術裝備配套軸承項目榮獲“第二屆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”。多年來,為了擺脫對進口軸承的依賴,瓦軸集團提出了要為國家16個重大技術裝備領域配套軸承產品的發展目標,通過不斷地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,瓦軸集團不但打破了國外軸承的價格壟斷,每年還為我國工業企業帶來200億元以上的直接經濟效益。
瓦軸集團董事長王路順告訴記者:“我們把國家重點發展的一些產品領域作為創新的立足點,來帶動基礎研發、技術研發、工藝研發和技術改造,使產品不但替代了進口,也發展了軸承的出口。原來我們的產品也有出口,但基本都是低端和加工型出口,隨著自主創新,產品進步,我們的市場也開始由國內向國外轉移,比如大型風力發電軸承、大型港口機械軸承、大型鋼鐵行業堆砌料軸承,都成功為國外大企業配套。”
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,大連的各大傳統產業都在加快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,并逐漸對國外市場進行開拓。如果說傳統產業是大連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比較優勢,那么,新興產業則是大連保持前進速度的新引擎。目前,包括軟件、生物醫藥等在內的一大批新興產業也都在積蓄創新力量,助推大連實現轉型發展。
以前,由于技術方面的不成熟,對于國外市場,大連華信計算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只能是被動地接訂單,而通過對軟件技術的積累和創新,現在,華信不但已經擁有自主研發產品100多項,而且還可以實現對國外訂單的全方位服務。華信總裁劉軍說:“我們早期的國際市場業務就是簡單地接訂單,那時候我們做的都是軟件制造方面的工作,隨著經驗的積累,我們對業務的掌握越來越深,國外廠家對發送訂單的工作也逐漸在提升,開始做軟件制造,具備這個能力后,設計工作也發給我們,逐漸地整體業務都發給我們了。”
其實,不管是在傳統的工廠車間,還是在新興產業的前沿陣地,自主創新也好,產業升級也罷,都離不開“人才”。在市長助理劉巖看來,形成百舸爭流千帆進的發展勢頭,大連不但有著很好的人才優勢,更有著明顯的政策和城市優勢:“從傳統產業為主導過渡到以新興產業為主導的產業升級的過程,我們既有企業、工業雄厚的基礎和實力,也有大連臨港這種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。大連市科研院所的人才優勢比較明顯,再就是大連的自然環境也得到不少創新型人才的青睞,在此基礎上,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,支持企業技術改造,產品研發,包括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,推動大連市實現產業的升級。”
有為才能有位,有位更要有為。轉型,從經濟開始,但又不僅僅止于經濟。大連,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外界證明,發展經濟的目的是人民幸福。未來,大連老工業基地將是一幅經濟快速增長、民生持續改善、社會更加和諧的美妙勝景。